靠近沪上的都有些上海情结吧
老爷子已稀疏的分头,是上海带回来的,凡出门,必整行头,擦亮皮鞋...1969年,二表姐要一条百褶裙,交大毕业的大姐夫设计、计算,刚从黑龙江农场回家探亲的大表哥操刀、缝纫,二表姐烧好熨斗亲自熨烫...一条服服帖帖的百褶裙出来了。
而我当时最馋的就是上海的蛋糕、光明冰砖(过年都捧着吃过),最喜欢玩的就是航模和单管收音机。
上海,海派,很多地方都走在全国的前面...
现在的蛋糕,恐怕已吃不出当初的味了,但儿时对上海蛋糕的迷恋和那滋味,已深深刻入了脑沟。
回复 23# 单甲 的帖子
原帖由 单甲 于 2011-11-16 11:01 发表 http://bbs.pipevillage.org/images/common/back.gif老爷子已稀疏的分头,是上海带回来的,凡出门,必整行头,擦亮皮鞋...
1969年,二表姐要一条百褶裙,交大毕业的大姐夫设计、计算,刚从黑龙江农场回家探亲的大表哥操刀、缝纫,二表姐烧好熨斗亲自熨烫...一条服服帖帖的百褶裙出来了。
而我当时最馋的就是上海的蛋糕、光明冰砖(过年都捧着吃过),最喜欢玩的就是航模和单管收音机。
上海,海派,很多地方都走在全国的前面...
现在的蛋糕,恐怕已吃不出当初的味了,但儿时对上海蛋糕的迷恋和那滋味,已深深刻入了脑沟。
不妨试着追求高屋建瓴历史悠久纯种纯正的更高品味。上海本地较优质有想法的圈子,对二鬼子三鬼子玩剩下的殖民地文化、不中不洋里外不是的萎靡势利习气和奴才买办作派,也是不屑一顾、不以为然、深恶痛绝的。这可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还帮着鼓吹数钱。计划经济时期的外地市民心态,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来临之际、物质极大丰富之时、二三线城市包围北上广深之势下,早已是穷途末路、绝无市场了。不幸深刻入了脑沟,做开颅手术尚为时未晚。
那么因应实际情况,转而向往一下本地传统文化行不行?
也不是不行,但要知道江浙文化上的全盛时期是明代中后期,历经清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末长毛蹂躏(电影《投名状》、小说《胡雪岩》都看了吗?)之类的兵匪祸乱,江浙很多地方早已不是原来的人,都是豫皖赣的流民后代居多,最可恨的是有这些地方的人还一边听着评弹吃着汤包扦着脚指头,以老扬州老苏州的姿态一边嘲笑河南安徽江西人,殊不知一查族谱,河南安徽江西人是他们爷爷的爷爷……
故心态放平整,多读史养气多放眼世界才是出路。
米饭普洱,不比那些反式脂肪蛋糕和两块钱成本一杯的过度烘焙咖啡要美味和有营养得多? 上海的城市化是近代历史的使然...
少不入川,老不出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很多人都在批评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但是,中国国民的素质比霉国南北战争刚解放的黑奴差?
那场风波之后...大家都懂的。
原只想说说蛋糕的味道,嗨,安全问题已大于味觉了。
村长高屋建瓴,开颅是必要的。
巧了,米饭普洱,偶的基本口粮。
电视为娼书为妻,读书明理是应该。
回复 25# 单甲 的帖子
我不小心又鸡冻了,老兄确是喝普洱茶的人。 今天看妙斋兄的“近日的战利品-Barling&GBD”贴,知道妙兄会画画,至少是个艺术家(那院子里悠闲的母鸡该是模特了)。延伸看了村长的看了火星叔叔的“中国斗客两代人”知道火星叔叔是个写剧本的作家(文笔是不错)。S50在干什么呢?沏一壶普洱,点上烟斗,调低灯光,放一张肖邦的练习曲或是老歌...
于无声处啊...